Category: 行銷

2013-品牌行銷短評-誠品

2013 品牌行銷短評_誠品

註: 此為 2013年先勢第五屆【一流公關人才就業培訓班】的書面審查資料之一(  題目=寫出你認為最成功的品牌之一,你覺得他成功的因素為何?) 答:誠品(兼談台灣代工業轉作品牌之我見)   (1)台灣不適合作品牌? 這幾年台灣經濟成長趨緩,大學生起薪倒退,不但島內年輕人喧嚷憤怒,就連英國金融時報日前都直接以「台灣陷入『中等收入』困局」(Taiwan: Time to change gear)為標題,直批台灣過度依賴微利的代工業,卻沒培育出幾個全球性品牌,而這正是台灣經濟陷入危機的原因之一。品牌的養成需要大眾一起提昇消費品味,在這方面,才剛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台灣,跟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比起絕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我想這也是2011年時蕯巴卡馬設計公司能合力與先勢公關成功操作「台灣十大最醜景觀」票選活動的原因。此外,最近的網路熱門文章「日本這個國家教我的事」(出自無名部落格「不良少年日記」),也直指出台灣店家的行銷設計水準遠不及日本。凡此種種用以告誡台灣代工業者再不換腦袋就等著被淘汰的案例,通常會被類似「台灣內需市場不夠大,無法撐起品牌行銷所需的可觀花費」的理由反駁。但事實上,許多今日揚名華人圈/全球的品牌,剛起步時也不一定有足夠的消費人口-華人音樂天后王菲和武俠小說大師金庸發跡於比台灣更小的香港,甚至揚名全球的IKEA也來自於比台灣人口更少的瑞典。 還有,台灣代工業者好像都忘了台灣有個非常成功的本土文創品牌–「誠品」   (2)誠品有多成功? 已有21年歷史的誠品,不僅曾獲美國《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佳書店」,旗下的台北敦南誠品店更是全球唯一24小時不打烊的連鎖書店,也是星馬陸港的遊客、明星來台幾乎必遊的文化地標。就連身兼日本第一大報《朝日新聞》與《亞洲週刊》香港特派員的日本著名作家新井一二三,都感慨有誠品的台北人真幸福。對華人大眾而言,誠品不僅是一家書店,更代表台灣人傲視華人圈的文化品味,而一般的店家彷彿也因能進駐誠品商場而高了一個層次,「誠品文具館」的商品可能也因為多了這樣的品牌包裝,所以價錢從沒便宜過。近來,誠品更以這二十年來累績的雄厚品牌資產前進香港、中國展店。   (3)誠品如何成功? 事實上,創立於1989年的誠品,一路走來並不平順,卻仍能撐過種種困難而享有今日的品牌地位,我認為首要關鍵是有一群「對的人」—品牌就是將企業/商品「擬人化」的工程,所以選對人自是最重要的第一步。而長期觀察誠品發展的大愛電視台總監姚仁祿,則一語道破誠品經營的成功關鍵:「誠品的成功,一方面是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個人的品味,一方面是他具備產業觀察的能力。」除了靈魂人物吳清友,誠品背後的投資股東個個大有來頭–施振榮夫婦、殷琪與童子賢…等皆因為贊成吳的品牌理念而持續投資了十幾年。而於2007年接班的吳清友女兒吳旻潔則是將原本的書店經營模式轉型為複合型商場的關鍵人物,雖然當初曾引來許多質疑,但後來轉虧為盈的結果在在凸顯她的決策力。 有了對的人,才能洞察市場需求、作出差異化且正確的品牌定位,並進而建立自己信仰、他人乃至目標族群都有共鳴的品牌願景。80年代末期的台灣經濟飛快成長,但台灣人的品味卻未趕上收入成長的速度,而國內也缺少一個環境舒適的閱讀/買書空間—這些都讓創辦人吳清友觀察到了,也因而創立了「誠品」書店(eslite,由法文古字引用而來,意為「菁英」),藉以實踐其對美好社會的追求與實踐。想來這樣的願景也是能讓眾股東長久出錢支持吳清友的原因。 如同前面所提,能讓誠品連續虧損15年後總算轉虧為盈的一大關鍵是創辦人女兒吳旻潔–將原本的書店經營模式轉型為複合型商場–這樣的決定不但讓誠品安然渡過2008年的金融風暴,更在其後連續2年創下近90億元的營業額。現在的誠品集團,只有三成的收入來自書店,另七成的收入則來自複合型商場業務(即子公司「誠品生活」,包括複合通路、餐旅和不動產事業。其中的不動產事業更為誠品帶來新契機。吳旻潔一手主導的勤美誠品綠園道,不僅成為台中地標,更獲得2009年「最佳規劃設計類及商用建築類卓越獎」。)「閱讀、文創、商場」儼然已成了誠品的品牌印象與商業模式。 上述的人(經營者/投資者)、品牌願景/定位、商業模式都齊備了,才能讓品牌企業持續往對的方向花錢投資。誠品的前15年即便還處於虧損期,每家店都一樣是燈光美氣氛佳, 而且必設置友善的「閱讀區」 。此外,誠品商場亦善用消費者的黏著度,時常在書局/商場的內外舉辦各種活動與講座,讓消費者對誠品「黏上加黏」,好像放假沒事時到誠品晃晃也好–反正誠品總有新鮮事—這是因為誠品懂得與消費者頻繁互動、玩「體驗行銷」。 另外,古語有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所以這幾年內誠品大刀闊斧關了10家虧損的店,而節流的同時卻也沒忘了開源—-早在前幾年誠品就順應時代趨勢與消費者行為的改變,開起了「誠品網路書店」。同時,如文章開頭所提,這二十年來在台累積雄厚品牌資產的誠品,近來海外展店的動作不斷,可謂是「立足台灣,放眼海外」的成功典範。   (4)台灣品牌能不能? 台灣戒嚴前的填鴨教育並不鼓勵創意思考,再加上本身的內需市場小,對外又面臨中國市場的競爭壓力,台灣的品牌行銷之路似乎是腹背受敵。但換個角度來看,前陣子很紅的大陸歌唱比賽節目「我是歌手」中,7名參與決賽的歌手就有4名來自台灣,就連大陸參賽歌手也多選演台灣人唱作的曲目,大陸網民甚至戲稱這節目應更名為「我是台灣歌手」。而這陣子讓兩岸三地知名歌手齊聚一堂的也是已故的台灣國寶級歌手鄧麗君。這些,都代表台灣因這20年來民主自由的開放環境而享有傲視華人圈的軟實力,再加上隨著所得提高,台灣大眾的消費美學品味也已進步不少(或許跟歐美先進比起還有進步空間),而這些都是台灣從代工轉型品牌的有利條件。因此台灣業者不妨先針對島內市場練兵,再伺機進軍海外華人市場。這方面,台灣當然也有除了誠品以外的成功本土品牌如宏達電、華碩、吉安特、喬山科技…等皆是可供效法的典範。畢竟「我們不應該怕現在肚子餓,就緊抓著幾粒米,不肯撒出去撥種,因為這樣註定未來沒有東西可以收割。」(出自《想領高薪,請先讓台灣經濟崩潰!》/李柏鋒/《商業周刊》)

台灣黑狗兄

2013行銷公關短評_電影台灣黑狗兄

註: 此為 2013年先勢第五屆【一流公關人才就業培訓班】的書面審查資料之一(  題目=最近讓你印象深刻的公關活動是什麼?為什麼你覺得此活動成功?)   我的答案:台灣黑狗兄 的公關宣傳活動 近來台灣甚至外國媒體都對台灣經濟的發展情況普遍悲觀,而早已觀察到這個現象的《商業週刊》,充分利用自身敏於產業趨勢的媒體優勢,投資拍攝了紀錄片「台灣黑。狗。兄 」–描述台灣彰化社頭鄉的製襪業者「黑狗兄」李東林受全球化衝擊後從代工經營者奮力轉作品牌的艱辛歷程。「台灣黑。狗。兄」可謂是大部分台灣中小企業乃至整個台灣經濟困境的縮影–台灣以往的經濟命脈「代工業」,因為便宜勞工優勢不在,使得不少代工廠紛紛外移到勞工更便宜的海外國家。面對這樣的困境,台灣的製造業者還能再以自家內需市場太小的藉口故步自封,等著被全球化浪潮滅頂嗎?        如此以台灣產業困境作題材的紀錄片可謂前所未有,也因而吸引了著名的音樂人林強為本片製作電影配樂,更特地改編他的成名作「向前走」,可謂是本片能成功宣傳的第一步—-獨特的產品內容吸引了名人為其加持。接下來,該片投資者《商業週刊》在上映前三週則充份發揮了自身為「台灣最具影嚮力的財經雜誌」之優勢,先在網路上以聳動的「美韓FTA協定恐將讓社頭滅鎮」標題搭上剛落幕的2013世棒賽中的「台灣輸韓國」熱潮,成功搶佔各大網路媒體如奇摩新聞首頁、ET today新聞…等的版面,讓相關議題在各大社群媒體快速擴散,更打響了該期實體雜誌為紀錄片作的深度訪談「台灣黑狗兄的全球戰爭」(亦為該期的封面主題)。除了居主軸的公關議題操作外,本片在上映前亦搭配了密集的網路/實體活動來與目標族群充分互動溝通,包括了:上傳製作花絮和電影預告片到youtube影音平台,成立台灣黑狗兄的官網和臉書粉絲團,舉辦上映前的社頭織襪業者特映會,以及信義威秀特映票與官方粉絲團的「轉貼預告穿好襪,跟《台灣黑狗兄》一起再殺一次球!」網路抽獎活動、 首映會與座談會,還出版了「黑狗兄的青春夢」一書並搭配了「憑書腰送<台灣黑狗兄>電影票優惠券」活動。甚至連台灣最受歡迎的新聞談話節目「關鍵時刻」,也在該片正式上映前為男主角「黑狗兄」製作了訪談節目「不知敵人是誰的傳產危機 黑狗兄的台灣精神背後」 上述一系列精心規劃的公關議題操作與活動,讓這部小規模製作的紀錄片即便被同檔期的兩大好萊塢巨片「鋼鐵人3」與「遺落戰境」夾殺,也仍就在上映一周內突破數百萬票房並名列票房前十。更可觀的是該片上映後好評不斷,形成了口碑行銷效應(WOM),吸引了眾多名人和意見領袖繼續為加持—-知名電影導演朱延平、澎恰恰、林育賢、監製李烈等皆親自錄製推薦替,連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新北市長朱立倫、行政院長江宜樺、立法院長王金平、企業大老施振榮等人也進戲院觀賞,甚至包場請相關人士觀賞。母親節前夕,馬英九總統也因為深受報導感動而於五年任期內首度造訪社頭,與黑狗兄和其他織襪業者見面座談。此外,知名作家「九把刀」也在自己的部落格上為文「總會有人堅持下來,台灣黑狗兄」推荐該片。 綜觀而言,投資主《商業週刊》憑藉自身的媒體優勢成功設定與操作公關議題,並舉辦了一連串虛實整合的公關活動,使得該片從上映前到上映後,不斷在各大平面、電視、網路媒體獲得了極大量的媒體露出、社群討論並進而形成自然擴散,讓這部意義非凡的紀錄片與台灣黑狗兄的襪子品牌成功吸引大眾目光,更讓大眾正視台灣中小企從代工轉型品牌的艱辛。允為公關發揮其「小兵立大功」+「深度溝通」+「虛實整合」的又一典範

十年職海浮沉綠

2014 十年職海浮沉錄

(這是2014年投稿某人力銀行轉職主場的文)   龍應台曾言:「草莓族不是七年級生的專利名詞,各時代都有膚淺享樂的草莓族,也有吃苦耐勞的苦瓜族。」真是讓我心有同感,因為升上大學後我既要自食其力又需分擔家計,再加上後來的工作經歷比一般受父母呵護的七八年級生曲折許多,簡直是資深苦孩子。 近十年前,就讀應外系的我就一邊到補習班打工一邊在大學修讀英語教學的課程,後來也開始上台教學。然而,補教業打工的收入並不穩定,所以那段期間我也曾在大賣場與購物中心工讀。退伍後不久我就到一家兒美連鎖補習班工作,卻又因為不適應那間分校的作風而離職。本以為依自己的英語教學經驗再找全職的英語教學工作應該不難,想不到事與願違當時正值金融海嘯,因此重新覓職的過程並不順利,為了生計我甚至一度到超商打工(後來又因為笨手笨腳而離職)。總算找到正職的補習班工作後卻碰到人事內鬥而在半年內黯然離職。而我也漸發覺到,台灣補教業雖是人的產業卻不一定愛才,再加上台灣少子化、M型化的情況越見嚴重,補習班越來越難生存,也使我越來越想轉行,正好我曾修過商用英文書信與國貿實務的課,遂利用後來被罵翻的22K「大專生企業實習方案」進入貿易公司擔任委外採購助理,重學ERP系統和EXCEL表格來管理外包訂單,並在辦公大樓與倉庫間騎車奔波、揮汗送料、無盡加班。而這樣任勞任怨了三個多月,主管認為我很認真但不適合這份工作我又被資遣了 原本懷抱轉行美夢的我竟落得如此下場,但也因而醒悟台灣外文系學生畢業後的工作首選「國貿業務」其實不適合我,因為台灣外銷以製造業為主,所以國貿人的職責多為管庫存、喬交期、定排程、處理單證,呆板無趣並不適合我。後來看到奧美的莊淑芬與葉明桂皆在訪談中透露他們初入社會時也因國貿工作不符興趣而轉至廣告業,更使我心有戚戚焉。或許我該感謝那次的資遣才對,不然我也無法認清自已的特質到底適合哪些工作。其實,剛升上大學時我就因為讀了簡媜的「文字自動販賣機」而嚮往廣告文案的工作,只不過那時候台灣產業的城鄉差距過大,中南部人除非去台北市否則不易找到真正的行銷工作。大四修讀國貿實務時,一份國際行銷草案的作業讓原本讓我愛上行銷。而畢業後,剛考上行銷研究所的朋友又邀我參加「原鄉時尚作品設計創業競賽」,合作過程中我的朋友甚至鼓勵道:「你可能比我更適合作行銷。」之後,大陸的一位網友幫我分析命盤時也提到:「在未來,你的事業頂端可能建立在創造力上」 正好,甫自國貿公司離開後,我憑著之前「原鄉時尚」企劃案轉到設計公司擔任EC專員,並協助中小企的CIS設計案執行。剛進去時我即運用自己的英文優勢協助老闆談成台北內湖科技公司的CIS設計案,。至於工作的另一重點協助營運自有網拍賣場其實很快就讓我發現不少問題。首先,老闆資金甚少;其次,大家不懂行銷,對販售的商品 (低價的甜美風女裝)也不夠了解,而當初決定批售甜美風女裝竟只是羨慕台灣網購領導品牌「東京著衣」的亮眼業績。這樣沒頭沒腦的運作導致開張前半年的評價連100都不到,因此我不斷勸老闆轉變賣場風格,勸了3個月後老闆總算讓我主導賣場營運,賣場的評價也因此在半年內成長到500以上。接著我又發現配件類商品是可鎖定的網購利基市場,果然轉賣配件類商品並搭配自取/試穿的服務後,評價在一年內持續衝到1000以上。到了2012年,賣場甚至 當選奇摩拍賣的「超人氣賣家」。只不過,台灣的網拍服飾市場仍以低價商品為主流,而我們的商品也不例外,吸引到的消費者多是經濟能力與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若想永續經營勢必要增資轉型,但資金又是老闆的最大問題,這也使賣場的業績逐漸走下坡,最後網拍事業只好於2013年六月結束。 其實早在網購事業結束的的一年多前我就預料到這樣的下場,索性也利用這段時間思考未來該何去何從。在翻了不少行銷人的著作、談訪,也做了若干的職場性向測驗後,我相信行銷仍是自己的職涯首選。本來也曾考慮報考行銷相關的研究所,但考慮到年齡、經濟的壓力後,我認為在理論與實務並重的行銷圈多參與業界相關的實務課程會比只鑽研課本理論有用。於是,我開始利用空檔時間進修–2012年底,我以最高分通過錄取率僅30的行銷傳播認證,並在2013年上半積極參加台北市的數位行銷課程、順利通過公關代理商的就業培訓、進修網站設計的職訓課程。而這次我總算有點時來運轉了-由於台灣目前很缺網路行銷的人才,所以網設課程還沒結訓前我就收到不少家公司的面試通知,後來為了學習網路外銷&打好網站企劃/流量分析/搜尋行銷等基本工,我進入中部的機械製造公司擔任網路行銷專員。期盼自己能在充滿無限可能的網路圈,把握當前台灣產業急需轉型升級的契機,逐步成為專業的數位行銷經理,甚至在未來打造一個虛實整合&通路+媒體的「跨境文創平台」,讓其成為亞太文創人與大眾間的橋梁,以圓自己未竟的跨界文創夢。   ——2016後記 分隔線—— 只能說兩三年前我還沒接觸過真正的平台營運啊因為何止電商要燒錢呢?作平台要燒的錢更多啊啊啊。小型電商若作利基市場的垂直電商,只要產品夠強,初期用套版EC網站+投好廣告,一個月五萬元內應該可搞定。但搞平台初期每月只投5萬元廣告,投再好也頂多作到小有知名度,但產品力若不夠有競爭力=是作心酸的,甚至有幫競品打廣告的危險。

悠識_ECX 2014 電商經驗設計論壇

心得筆記_ECX 2014 電商經驗設計論壇

12/12:ECX 2014 電商經驗設計論壇 講題&講者 內容 (1) 展望2015:電子商務發展趨勢面面觀(鄭緯筌 / 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理事長)   電子商務五大趨勢:(1)全通路零售。透過所有媒介(網站、手機、遊戲主機),以及實體店面、Kiosk 等共同銷售。 (2)多螢與跨螢。在不同螢幕上設計的細節要注意更多,使用者體驗如何一致是關鍵。跨螢的銜接與配合也需要注意。(3)聰明的消費者。消費者大量利用網路進行各種跟電商有關的活動(4)說故事與策展:電商亦需培養會說故事的人,跟消費者溝通。(5)擬定行動商務策略:針對網站進行行動網路優化、了解行動消費者的購物脈絡、研究行動網路用戶的消費行為,提高行動購物的轉換率。結論: (1)有價值才有產值。(2)注重成長很重要,但電商應該是有溫度的行業,也有藝術的成份,才能建立很好的生態。 (2)提昇用戶體驗,推動商業發展 – 赤驥 / 阿里巴巴天貓產品部資深用戶研究專家 (1)看看世界級的平台如何優化使用者經驗 (2)分享的內容偏理論,只取其中一部分- 研究目的是找到解決方案,而不是發現問題和現象。 (3) Pinkoi 網站使用者經驗設計的二三事 – 顏君庭 / Pinkoi 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從美國矽谷回台(雅虎「知識家」的開發元老)、熱愛設計產業的浪漫電腦工程師 (1)TA(目標客群): 不從眾的都會女性(25~38歲),ex:宅女小紅(宅女日記:【工商】好好逛的Pinkoi,腦波弱的人不要來蛤~)   (2) CIS(企業識別設計):...

big idea 與消費者洞察

2014Tipra公益講座筆記-數位與創意 — 用創意找出O2O的靈魂

12/11: 數位與創意 — 用創意找出O2O的靈魂 Tipra2014年公益講座系列-(第十堂),講師:穿透力創意行銷科技有限公司 創意長 張達志   (a)重點: (1)能讓TA(目標客群)有感的O2O創意或所謂的Big Idea(大創意)其實不需要花大錢作得太花俏,而是要從深度研究開始,進而找出深刻的消費者洞察(consumer insight)」 (2)消費者其實最在乎自己,而好的行銷溝通活動則能讓TA在活動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激發他們說自己的故事, 即所謂的「群眾參與/創作」–User-generated Contents(UGC) (3) O2O 1.0 激發零售店來客量/銷售量的電視廣告 O2O 2.0 行動載具相關(手機/QR Code) + 大數據(Big Data)       (b)穿透力自家案例: 廣告主` 活動簡述 蒂克牙膏 影音行銷: (1)動手不動口交談法...

【WorkFace Taipei】茶籽堂 趙文豪「以美學加值-從產品到品牌」講座心得 2015

150730以美學加值-從產品到品牌|趙文豪【WorkFace Taipei】】   之前作有機電商時就很好奇 「茶籽堂」 這個文青風的「半有機」(?)品牌,再加上有機電商的品牌行銷方式本來就沒什麼人分享卻又異於其他大家較熟知的電商產業(好像只有數位時代&動腦會不定時報導),所以這次興轟轟參加講座的筆記+手機拍的照片至少填滿兩頁A4都沒問題,但因為要把筆記全整理好有點花時間,所以僅先簡單摘要如下: (1)作行銷時,實際TA與想像的TA常常差很多,尤其是對非品牌行銷科班出身的人而言 (2)台灣缺的是如何把產業鍊帶起來的品牌,而非只作商品的品牌,如:「阿原肥皂」敢帶頭賣200多元的肥皂 (3) 有機相關產業的「化學用品」毛利比食品高,所以「苦茶油」是拿來賣良心賣形象的。(註:目前台灣買得到的苦茶油,其原料苦茶籽多來自強國,台灣苦茶籽榨的油其實很少見 (4)一個國家的主流產業通常每20年會轉變一次,但起源於1960年代的台灣的製造業竟能持續到2000年後才開始衰退,其實已很畸形了,照理說1980年代就應該開始產業轉型了 (5)2008年金融海潚來襲時可謂台灣有機品牌創立風潮的元年–阿原肥皂、橘子工坊、茶籽堂…等 (6)有機認證需要不少的費用,所以較適合精緻的高價有機農業,畢竟「有機」兩字的加分有限(以前很有幫助但現在還好) (7)茶籽堂的通路業績比重::網購佔20%,一般實體有機通路佔30%,特殊通路(民宿、文創禮品店)40% (8)關於社企:不想把茶籽堂定位為社會企業,因為很危險—-會被放大檢視(雖然一開始會得到公眾的支持),不過社企支持農民的方法值得學習。 (9)O2O策略:把實體店當展示廳,讓消費者體驗品牌文化,所以未來會傾向跟百貨合作 (10)我的Q&A: Q1:茶籽堂同時有在有機電商平台(吉甲地/superbuy市集…等)文創類平台(pinkoi)上架,哪邊的業績較多? A1:都有,吉甲地的消費者多是溫和的媽媽(註:「電商網戰」一書曾提及吉甲地的主要TA是「40歲以上的歐吉桑,會上網但不一定會網購」(吉甲地有電話訂購+宅配」的服務) Q2:茶籽堂沒有作任何傳統媒體的廣告,那網路廣告呢? A2:網路上也只有投放少量的FB廣告,仍以品牌形象營造為主軸(註:為免打壞品牌調性,茶籽堂的品牌官網&電商網站是分開的) QDM使用心得: Q3: 茶籽堂身為開店123的優良店家,為何會從開店123改用QDM平台?改用QDM的RWD電商網站後,體驗如何?有考慮用app作電商嗎? A3:123的費用較高&後台體驗較不佳、而且換成QDM後公司全體都認為體驗良好( 註:QDM的版型可自由安排,不像123只能用套版)。app的話,其實2015年初91mai有找過茶籽堂,但其購物車不符合其需求(九易的產品長&趙文豪是AAMA創業搖籃第三期的同學,但他仍然不為91mai所動) (都說是「簡單摘要」卻又說了一堆…)